• 微生物用来通信的“法宝”,却是蓝藻水华的帮凶?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花茶(青岛农业大学)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编者按:为解码生命科学最新奥秘,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推出“生命新知”系列文章,从独特的视角,解读生命现象,揭示生物奥秘。让我们深入生命世界,探索无限可能。 在浩瀚的自然界中,微生物如同繁星般点缀着每一个角落,它们虽微小,却拥有着令人惊叹的智慧和强大的适应力,它们演化出了只有微生物自己才能“听见”的交流——“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科学家们深入研究此机制,揭示了微生物的大智慧,也因此斩获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微生物间的无声“对话”,探索群体感应的奥秘。 微生物群体感...

  • “能储一号”全容量并网发电 储能一次可满足一个中小城市5小时用电

    记者1月9日从中国能建获悉,全球首座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能储一号”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多项技术填补了技术空白,为大规模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这里是湖北应城,全球首套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能储一号”项目现场。随着地下容积达70万立方米的储气库全部启用,“能储一号”正式全容量并网,年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可满足一个中小城市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压气储能电站,也叫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简单来说,是利用电网负荷低谷时的剩余电力压缩空气,将其储藏在高压密封设施内,在用电高峰释放出来发电。“能储一号”项目是利用当地废弃的地下盐穴,打造的全绿色、非补燃...

  • 研究人员获取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

    31亿年前,月球磁场强度曾急剧下降,之后一直很弱?对这个问题,我国科学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基于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在28亿年前发生了反弹。这不仅是人类得到的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还为认识月球磁场演化过程提供了新认识。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 地球液态外核导电流体的运动如同一个“发电机”,其产生的磁场像保护伞一样包裹着地球,屏蔽宇宙射线,保护地球的大气和水等宜居要素,助力形成适合生命繁衍的环境。月球也曾有过与地球类似的磁场“发电机”。了解月球磁场“发电机”的演化过程,对揭示月球的内部结构、热历史以及表面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

  • 这些常见的药食同源之物,吃对才健康!这些禁忌你中招了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了健康花钱。补益中药、补品,几乎家家都备了点。但是,再好的补药,也要适合自己才能吃。 来源:人民网科普

  • 苹果为什么会长出“五角星”“冰糖心”?

    小时候,你是不是也学过一篇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记得那时,当拦腰切开苹果后,我们都惊讶地发现,果心竟然呈现出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是因为苹果的果核结构是围绕中心线向五个方向对称分布的,所以当我们横切苹果时,果核就会呈现五角星形状。而如果竖切苹果,果心则会呈现出不规则的心形图案。 随着苹果的不断选育优化,苹果的品种变得越来越丰富,其中有一种苹果,能让我们重温童年那充满惊奇的瞬间——它的果心恰似冰糖般甜蜜。如今,孩子们切开这样的苹果,不仅会邂逅五角星和心形的果核,还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如蜜糖般的“糖心”。这般神奇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之旅,揭开其中的奥秘。 五角星苹果(左)冰...

  • 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已有人员遇难!这些避险知识要记牢→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1月07日09时05分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北纬28.50度,东经87.45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本次地震周边5公里内的村庄有塘仁村、雪珠村、嘎热果吉村、美朵村、查吉、拉仓、康穷,20公里内的乡镇有措果乡、曲洛乡。 这是1月7日在日喀则市定日县长所乡通来村拍摄的房屋倒塌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截至7日11时50分,日喀则市定日县地震已造成32人遇难、38人不同程度受伤,上千间房屋受损。目前,西藏自治区已启动二级响应。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截至01月07日12时00分,共记录到余震49次,其中3.0级以下余震33...

  • 新质生产力 | 工厂里,机器人“工友”来帮忙

    在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有一群年轻人正忙着让冰冷的机械变得“有血有肉”。这可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桥段,而是五八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八智能”)的真实故事。他们正在打造了一款名为D11的人形机器人,目标是让机器人变得更像人——能干活、会思考,甚至还能成为人类的好帮手。 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现场展出的D11人形机器人备受瞩目。“D11是一款面向工业、服务及特种应用的智能人形机器人,可以承担部分强度高、重复高,甚至危险性高的工作。”五八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员郭军军向记者介绍起了这款机器人的“看家本领”。 据介绍,D11身高1.7米,运动速度可达每小时6000米,...

  • 冬季御寒 避开这些温暖陷阱

    近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温明显,人们也把各种御寒措施都“武装”上了。殊不知,有些御寒措施并不科学,甚至还有可能危害健康。因此,大家在防寒保暖的同时,也要避开御寒误区。 误区一 喝酒可以驱寒 冬季,有些户外工作人员为了抵御寒冷,会采取喝酒御寒的方式。其实,人们之所以在喝酒后能感到“暖”,主要是酒精对中枢神经起到了暂时性麻痹作用,产生了一种错觉。 误区二 穿厚衣服蒙头睡觉 有些人因为室内太冷,认为穿着衣服入睡会比较暖和。但是,过厚的衣物会影响体表的血液循环和皮肤的新陈代谢,睡觉时穿得太多会使被窝内的湿度相对增加,不利于保暖。 另外,睡觉时蒙着头也有害健康。 误区三 穿得越多越暖和 外出时,很多人即使...

  • 织就未来:“一根丝”如何织出“大智慧”

    纺织行业是与人民美好生活结合最直接、最紧密的产业之一,关民情、系民生。纺织业的每一次变革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一朵棉花要变成纱线是怎样一个过程?智慧纺纱如何纺出一根根质量稳定的纱线?近期,记者来到江苏南通一家纺纱工厂,探寻“一根丝”如何织出“大智慧”。 一朵棉“智”变一卷线 原始的棉花要经过清花机进行初步清理,去除杂质和短纤维后进入梳理机,机器上的金属梳针将对棉花进行梳理,使其变成松散的纤维网。再经过并条机,将多条纤维网合并,通过牵伸和压实,形成连续的、均匀的棉条。棉条随后被送入粗纱机,通过牵伸和加捻制成较粗的纱线,称为粗纱。粗纱经过细纱机形成较细的纱线,可以精确控制纱线的细度和均匀度。...

  • 高温超导体家族“上新”!为什么要不断寻找高温超导体?

    高温超导现象的发现打破了人们对超导只能存在于极低温的传统认知,推动了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等前沿领域的发展,寻找新型高温超导体也一直是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发现又一新型高温超导体的最新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校物理学系赵俊教授团队利用高压光学浮区技术成功生长了三层镍氧化物,证实了镍氧化物中具有压力诱导的体超导电性,其超导体积分数达到86%,这一成果为人们理解高温超导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平台。什么是超导体?为什么我们要寻找新型高温超导体材料?我们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罗会仟,为公众解读高温超导材料的应用魅力。 问:什么是超导体?什么又是高温超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