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齐参与,促进健康同努力
爱国卫生齐参与,促进健康同努力
近年来,随着集成芯片、双光电融合、多角度散射、烟雾粒子识别等技术迅速发展,探测器的升级和创新需要标准及时跟进。
编者按:青春路上,以怎样的姿态前行?选择面前,你是否会犹豫不决?《院士的答案》特别节目,与两院院士深入对话,为青年群体解惑答疑。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本期专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 网络是继陆地、海洋、天空、外空之外的第五空间,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空间也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新领域、新阵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网络空间形势,构建网络空间安全主动免疫保障体系,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是必选项。 可信计算是网络安全的“保险箱”,是指在计算的同时进行安全防护,使计算结果总是与预期值一样,确保计算全程可测可控,不受干扰。北京工业大学教...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7月6日在北京举行。主论坛上,发布了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其中,“大宗食品原料及高值配料的生物制造技术”入选2025十大工程技术难题。 食品生物合成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又面临哪些难点和挑战?让我们通过一张图来了解。
近期国内某地报告发生登革热本土疫情和基孔肯雅热输入导致的本土疫情暴发,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那什么是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又有哪些不同?我们夷陵区有没有?会不会引起传播流行……有没有什么办法防控? 不慌,听夷陵疾控一一为您解答。 图片由即梦ai生成01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图源:北京疾控中心02与登革热又有哪些不同?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初期都有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7月20日进入“头伏”,一年中最闷热的日子眼看就要到了。老话常说“夏天多吃瓜,身体顶呱呱”。酷暑时节,人体汗液蒸发慢、散热不畅,感到疲倦口渴时,吃些清甜爽口的瓜果,能滋养五脏。 《黄帝内经》提出“五色入五脏”,五色,即赤、青、黄、白、黑。在膳食营养方面,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古人记载的五果为枣、栗、桃、杏、李,五菜为葵、韭、藿、薤(xiè)、葱,如今则泛指各类瓜果蔬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当个合格的“吃瓜群众”吧。 红色入心 咬一口红瓤西瓜甘甜爽口,既能止渴生津,又能入心经,是清心降火、清解暑热的好东西。要是榨成汁喝,不妨连洗干净的瓜皮一起榨——中医里瓜皮可是能入药...
癌症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正在改写医学教科书。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公布的 "噬菌体" 新型病毒纳米纤维技术,通过重构病毒结构实现精准靶向癌细胞,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远超传统疗法的疗效,为攻克实体瘤提供了全新思路。 让病毒成为 "抗癌特种兵" 传统癌症治疗常面临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困境,而新型病毒纳米纤维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 "生物智能递送系统"。研究团队选取对人体无害的噬菌体作为基础载体,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为其装上 "癌细胞识别器"—— 能够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多肽序列。同时,通过纳米纺丝技术在病毒表面构建纤维网络,使其既能携带治疗 payload(如光敏剂、小分子药物),...
炎夏来临,雨水增多,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病毒传染病——登革热也进入高发季。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登革热报告病例激增至580万,病死率约1%。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热带国家是重灾区,我国南方多地也面临输入与本地传播风险。登革热病毒有4种血清型,感染一种型别康复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且后续感染更易发展为重症。早期识别登革热,特别是其可能发展为重症的危险信号至关重要。它并非普通“感冒发烧”,忽视其预警信号可能错过最佳治疗窗口期,导致严重出血、休克甚至器官衰竭。了解这些身体发出的5个“红色预警”,就是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宝贵的应对时间。 1. 突发高热(39-40°C):...
每年6~8月份降水增多,我国大部分地区河流进入主汛期。面对突发的暴雨洪涝灾害,公众应从预防意外伤害、注意饮用水安全、防止病从口入、注意环境卫生四个方面做好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