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5.37%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迎来历史性突破。2025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2018—2020年的年均增幅为1.05个百分点,2020―2023年的年均增幅为1.19个百分点,而2024年在2023年14.14%的基础上提高了1.23个百分点。 我国不仅提前一年完成此前《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的发展目标,年均增幅还呈现加速提高态势。这背后有何深...

  • 鸦鹊岭镇:油菜花田变身农业科普阵地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望作信、汪世洁)3月下旬,夷陵区鸦鹊岭镇凤凰村上千亩油菜花美丽绽放,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片耀眼的金黄。 这片油菜花田可不只有美景,更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花海中,虫情测量仪静静伫立,实时监测害虫动态,为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关键数据。周边展示区详细介绍了农作物生长过程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的要点,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讲解,让游客深入了解粮食种植背后的学问。 在这里,游客们不再只是单纯欣赏风景,而是置身于农业科普的户外大课堂。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一边欣赏油菜花的烂漫,一边学习农业知识,在游玩中拓宽视野。将农业科普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 AI能否“爆改”农业?

    2024年12月19日,江西省瑞昌市高标准设施蔬菜示范中心,工人正在采摘西红柿。魏东升摄(人民视觉) 3月16日,山东青岛莱西市沽河街道,植保无人机、长臂喷雾机在田间对小麦进行管护。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3月21日,无人巡检机器人在天津一家智慧农业园区内巡控。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摄 湖北秭归,装载“AI大脑”的无人机在山地果园中穿梭,自动识别田埂、沟渠、电线杆等复杂地形特征;广东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病虫害诊断更加高效准确…… “AI+农业”,近年来有不少尝试。随着AI大模型技术不断升级,农业各领域、各环节又将迎来哪些机遇?这些尝试效果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 食品新规来了!事关每个人,以后买东西这样看标签→

    2025 年 3 月 27 日,国家卫健委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 50 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 9 项标准修改单。 其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这两项跟大家平时饮食和生活相关度最高,今天咱们就来分几个角度,聊聊其中那些亮点和最值得消费者关注的地方。 “零添加”禁用,标签更规范方便 很多食品企业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声称吸引消费者购买。但这实际上误导了消费者,污名化了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行业。 新标准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

  • 污水变资源 微藻“显神通”

    3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交流实验方案。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成微生物组与污水资源化创新团队,针对污染物转化与污水资源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藻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水产养殖尾水、畜禽养殖污水、榨菜生产污水、酿酒污水和黑臭水体等,不仅水质达到排放标准,还能变废为宝,转化为饲料和生物肥料。 “微藻指那些在显微镜下才能辨别其形态的微小的藻类群体,我们筛选培育以污水中所含的碳、氮、磷等元素为‘食’的微藻,利用它们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饲料和生物肥料,从而实现污染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减排等目标...

  • 3月科普书榜:少儿科普(5本)

    《了不起的仿生科技》,袁岚峰主编 张周项执行主编,张周项著,苏奕妍绘,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为孩子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创意与智慧的仿生世界。从模仿鸟类飞行的无人机,到借鉴蝙蝠回声定位的声呐系统,仿生科技让我们从自然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孩子们将通过本书了解这些仿生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感受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儿童生命教育绘本系列”,[日]须田研司主编,[日]久保秀一 [日]小岛一浩摄影,[日]入泽宣幸文,邱博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儿童生命教育绘本系列”是一套利用微距拍摄的科普童书,全书共8册,分别为《歌唱家蝉》《舞动的蜻蜓》...

  • 科学家观察到DNA开始解旋瞬间

    DNA示意图。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科技日报北京3月20日电 (记者张梦然)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这项研究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和深度学习技术,捕捉到解旋酶与DNA相互作用的精微细节,提供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DNA解旋过程。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尽管科学家早已知道,解旋酶在DNA复制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对其如何与DNA和ATP(三磷酸腺苷)协同工作,驱动DNA解旋的具体机制一直不清楚。此次研究表明,解旋酶通过15个原子状态,逐步解开DNA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不仅标志着解旋酶研究...

  • “智能体”来了!人工智能新成员Manus有啥新本领?

    央视网消息:近期,一款既能思考问题又能执行任务的“智能体”AI产品——Manus引发广泛关注,它和其他的AI大模型有什么区别,又能做什么呢?一起来看。 记者在对话框中输入一段指令,让它帮着制作一个去新疆的旅行攻略,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路线图。屏幕上开始出现执行这个任务的操作流程。 随后,记者又下达了一个新任务,让它制作一段科幻电影中地球飞过木星的动画,要包括“行星发动机”等虚拟元素,一个可以拖动和缩放的3D动画场景生成了。 记者继续尝试让它完成更高难度的操作,制作一个AI发展大事件回顾的网站。经过测试和部署,它搭建起一个网站并进行了发布,可以看到,网页上包含时间轴等多个任务栏,还有筛选功能。 ...

  • 你为啥记不住三岁以前的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家庭聚会时,长辈们笑眯眯地问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的趣事吗?用口红涂了个大花脸?”而你,往往一脸茫然地摇摇头,心里嘀咕:“那些事,我真的不记得了呀!”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对3岁以前的记忆模糊不清,大脑似乎有意“删除”了这段早期记忆。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童年迷雾与脑发育有关 心理学家将人类无法记得3岁前的事情,以及3至7岁之间记忆不连贯的现象称为“童年失忆症”。尽管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但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先认识海马,这个位于大脑颞(niè)叶内侧的精巧结构,是记忆形成和存储的关键区域。婴幼儿时期,海马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实...

  • 专家齐聚分享应急科普创新经验

    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王文洁 3月12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二届应急安全与减灾科普专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暨应急科普创新发展分享会在中国科技馆顺利召开。与会嘉宾分享了应急科普活动案例与多元化创作方式,并完成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应急安全与减灾科普专业委员会换届议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二届应急安全与减灾科普专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暨应急科普创新发展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讲座环节,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尚勇围绕应急科普创作的社会价值、优秀应急科普作品的特征、提高科普作品传播效果等内容作“应急科普创作”的主题讲座。尚勇指出,应急科普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需要取长补短、突出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