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光速被减慢一万倍,会发生什么?光子芯片来告诉你

    减慢光速:光子芯片的新奥秘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可以让光慢下来,那将会发生什么?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前沿科技。最近,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李光元团队就发现了在光子芯片上减慢光速的新方法,这一发现有望在多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那么,这个新方法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光速。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也是所有物质和信息传播速度的上限。在真空中,光的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这个速度非常之快,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它的流逝。但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减慢光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光的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光在介质中传播时,它...

  • 新研究:“冻”起来!适当寒冷不是坏事儿?

    很难想象,在冷风刺骨、身体颤抖不止,甚至让人感到“一切都不会再好了”的情况下,适度的寒冷不仅有助于提升心脏代谢功能,还能有效控制血糖并缓解慢性腰痛等问题。 2024年2月,Cell Reports Medici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寒冷环境对心脏健康的益处。这项研究发现,仅仅两小时的寒冷暴露就能让我们血液中的ω-6水平提升46.9%,ω-3水平增加77.4%,改变体内的信号脂质水平,从而改善心脏代谢健康。这项研究还指出,冷暴露能激活褐色脂肪组织,褐色脂肪组织是存在于恒温动物的新生个体、冷环境中的啮齿动物和越冬前的冬眠动物体内的一种呈黄色至浅褐色的产热能力强的脂肪组织。这种组织通过...

  • 提升科学素质 赋能共同发展(创新谈)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回应创新发展对科普的紧迫需求,适应科普工作形式、手段的新变化,必须推动科学素质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推动扩大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规模,分享提升科普服务水平的经验,研讨应对新一代技术给科普带来的挑战……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一项项务实倡议、一场场思想碰撞,道出了国际科技界期盼提升科学素质、赋能共同发展的心声。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无论是加速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为...

  • 重视防范AI造假风险

      近日,某知名医学专家在网络视频中“被带货”,实则为AI(人工智能)合成视频,引发公众对AI造假风险的担忧。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当前国内外最热门的AI技术形态,因其强大的内容生产功能和强交互性而受到广大用户欢迎。作为一种颠覆性技术的新生事物,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利好和无限可能的同时,也在法律规范、伦理道德、社会安全、公共治理等方面带来冲击。一是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特点引发的内生性风险。大模型使用的数据存在错误、不完备性,且蕴含人类本身的价值观念,这就可能导致输出的内容存在错误、偏见、歧视。而且,生成式人工智能训练依赖于大规模数据,容易造成对个人数据和公共数...

  • 科技创新助力治水兴水

      前不久,“水利一号”遥感卫星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后,成功传回首幅影像。影像清晰显示了黄河位于乌拉特前旗段的凌情信息,封冻河段、清沟、堤防等水利工程影像特征明显,地物纹理清晰。这充分表明我国水利专业监测手段和效能有了进一步提升,水利科技创新成果又有了新突破。   治水兴水,离不开先进水利科技的保障。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重发,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突破历史纪录、颠覆传统认知的水旱灾害事件频繁出现。为获得及时、准确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信息,水利部门加快建设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利科技创新取得长足发展。比如,气象卫星、测雨雷达、智能传感...

  • 解惑 | “橘子上火,橙子、柚子败火”?橘子还能不能放心吃了?

    流言:“橘子上火,橙子、柚子败火” 现在正是柑橘类水果上市的时候。关于橘子,从小到大吃的时候似乎总会被叮嘱“不要吃太多,吃橘子上火”,但橙子和柚子就没有这个担忧,还会说它们“败火”。 流言分析:并非如此。 橘子本无罪,橙子、柚子也不神奇,吃完橘子后溃疡、烂嘴、牙龈肿等所谓的“上火”症状,只是“糖分高”和“吃太多”惹的祸。 冬天烤着暖气吃橘子,可以说是。可是也有不少人担心,吃橘子会“上火”。而且也确实有人因为吃橘子出现了口干舌燥、喉咙痛、口腔溃疡、牙龈肿等不适情况。那这些症状到底是不是橘子的“锅”呢? 还真不是。 都是“糖分高”“吃太多”惹的祸 橘子属于含糖量较高的水果之一,尤其是砂糖橘等口感纯...

  • 科普大讲堂(2024.12.27)

    为什么湖北省被称为“长江之腰” 实施长江大保护必须直面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什么样的地球才算宣居地球 如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长江大保护 长江保护法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黑洞 行星"是怎么形成的 登陆“海王星”的困难 孩子了解天文学的渠道以及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对天文学的兴趣

  • 农业 | 大家爱吃的草莓、小番茄如何过冬?来看看有哪些“黑科技”

    随着气温下降,果蔬的保暖工作尤为重要。在建德寿昌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各种暖招齐上阵,让大棚里的草莓、蔬果温暖过冬。 走进小蕃茄大棚,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柴油加温机轰轰作响,暖风顺着管道给田里的小蕃茄进行加温。红的黄的小蕃茄挂在藤上晶莹剔透,在冬日里享受着一份温暖。 此外,在草莓棚里,零星的草莓挂在枝叶间,由于天气原因今年草莓大批量上市时间推迟了不少,这几天温度明显下降,大棚顶部的二层膜已经在晚上开启,如果温度底至1-3℃,就会打开棚里的第三层保温膜,时间大棚里的“黑科技”加温系统也会打开。 技术员符贵成表示,他们的草莓高架棚有水源热泵,通过回水管把热水送进去,用回流的原理增加草莓根系的温...

  • 怕冷的人 vs 抗冻的人,哪个更健康?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有人裹着厚厚的羽绒服仍旧冷得发抖,有人却穿着单衣在寒风中悠然自得。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有人这么抗冻?怕冷和抗冻是否暗示着身体的健康状况?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类人群的差异,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健康真相。 为什么有的人更加抗冻? 抗冻是人类对寒冷气候的适应,经过上千万年的演化,适应寒冷的人已经有了自己鲜明的特征。 从基因层面,抗冻的人的 ACTN3 基因可能发生了 R577X 突变而缺乏 α-辅肌动蛋白3(α-actinin-3),这一变化使得肌肉可以通过低强度、持续的收缩来产生热量,而不消耗大量的能量。即抗冻的人在寒冷环境中,不需要额外的摄入能量就可以维持自身的核心温度,抵...

  • 每月“科学”流言榜 - 科学辟谣(2024.1-11)

    2024年11月“科学”流言榜 2024年10月“科学”流言榜 2024年9月“科学”流言榜 2024年8月“科学”流言榜 2024年7月“科学”流言榜 2024年6月“科学”流言榜 2024年5月“科学”流言榜 2024年4月“科学”流言榜 2024年3月“科学”流言榜 2024年2月“科学”流言榜 2024年1月“科学”流言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