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夏季这些东西放冰箱可能会“爆”

    炎炎夏日,很多小伙伴喜欢做一些解暑饮品囤放在冰箱,但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可能暗藏“爆炸”风险,如自制百香果柠檬水、杨梅汁等。 为何这些食物放在冰箱会“失控”?应该如何正确存放? 1.为什么会“爆”? 这个季节,百香果随便泡点水搭配一些柠檬,就是香甜的百香果柠檬水,再放在冰箱冰镇一下,喝到嘴里凉凉的,很是美味。 然而,一不留神,自己辛苦挖了半天的百香果,炸了!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百香果果汁放在冰箱冷藏会炸掉,真的不怪冰箱。且如果不放在冰箱冷藏会炸得更快。 像百香果汁这类自制的果汁,里面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如果装果汁的容器是密封的,气体...

  • 建筑工人体温高达42度?警惕“高温刺客”,防暑指南请收好→

    六月正午,长沙某工地,50岁的钢筋工李师傅在顶着太阳工作时突然踉跄倒地。工友见他面色潮红如同煮熟的虾子,全身抽搐呕吐,立即拨打120。 医护人员赶到时李师傅已昏迷,测量体温发现竟然高达42°C。立即送医后,被诊断为劳力型热射病引发的多器官衰竭,经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抢救脱险。 人体“散热系统”故障之谜 120急救中心李雄辉主任医师介绍,热射病本质是体温调节中枢瘫痪,相当于身体空调彻底死机: 1.高温熔断:在40℃+高温的持续攻击下,细胞内蛋白质如“煮熟的鸡蛋”凝固变性,出现故障。 2.汗腺罢工:当湿度>75%,汗液无法蒸发,散热效率暴跌80%,故导致体温中枢出现异...

  • 警惕“高温杀手”热射病:急救与预防全攻略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一种被称为“热射病”的致命性急症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属于致命性急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散热机制崩溃,核心体温短时间内超过40℃,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热射病分劳力性和非劳力性两种,前者常见于户外作业者和运动员,后者多发生在年老体弱或缺乏降温条件的人群中,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 热射病是由于长期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核心体温迅速超过40℃,进而引发多器官系统损伤的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皮肤辐射、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但当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较大,或人体长时间高强度运动、缺乏有效防护时,散热...

  • 南方暴雨持续,三级应急响应启动!防范指南戳这里→

    中央气象台25日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25日至27日西南和长江中游多个省份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中国气象局8时30分提升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四级应急响应为三级。 预计,6月25日14时至26日14时,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贵州大部、重庆东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大部、河南南部、苏皖北部、山东南部以及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湖北东北部和中部、湖南西北部、贵州西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100~13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20~50毫米,局地可超过6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来源:中央气象台 气象专家提醒,近期,云南、贵州、...

  • 夷陵暴雨黄色预警!注意防范!

    夷陵区气象台2025年06月25日07时13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受强降雨云团东移影响,预计今天白天至夜间,夷陵大部乡镇将出现大雨到暴雨,并伴有雷电、短时强降水和6到9级阵风,累计雨量50毫米以上,山区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城乡积涝风险较高,请注意防范。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 2.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 3.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来源:夷陵区气象台)

  • 暴雨要“三连”了!这些防汛技能要掌握→

    18日至21日,旺盛西南暖湿气流沿副热带高压边缘北上,同时东北一带有冷涡发展,引导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长江附近对峙,形成一条长达上千公里“西南-东北”走向的梅雨锋,暴雨、大暴雨将从贵州、广西北部一带一直延伸至河南、山东、江苏一带,并缓慢南压。 陕西南部、西南地区、江南西部、江汉、江淮、黄淮及广西西部将有一次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这次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部分地区累计雨量大,过程降水量将会比常年同期偏多。尤其沿淮到江汉一带暴雨、大暴雨持续时间长。 中央气象台6月19日06时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预计6月19日08时至20日08时,东北地区中南部、华北东南部、...

  • “热死了”敲响警钟!警惕高温杀手“热射病”

    近日,六旬老人范师傅中暑倒地,被工友送往温州市永嘉县人民医院抢救。尽管医生进行全力治疗,但范师傅出现严重休克、横纹肌溶解、DIC等严重并发症,最终不幸离世。医生分析,高温环境下人体每小时出汗高达1升-2升,若仅补充水分而忽视电解质补充,会导致体内盐分流失,加速中暑进程,最终危及生命,酿成悲剧。 范师傅中暑的这一天,室外最高温度40℃,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小心热射病,它可是中暑的plus版。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散热效率明显下降,产热明显大于散热,形成急性热代谢障碍。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防暑,相当于所有的脏器就像在水里慢慢被“煮”熟,受到的损害是不可逆的。所以“热死了、热死了”,您还以为这是简单的玩...

  • 暴雨停止,就彻底安全了?

    这种说法存在严重误区。暴雨过后并不意味着危险完全解除,一些次生灾害可能在雨停后才开始显现。

  • 夏天也会“冻死人”!户外运动需警惕

    夏日到来,户外活动正当时,尤其是徒步、登山、水上运动或露营,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但人们往往只关注防晒和中暑,却容易忽视另一种极端情况——失温。 炎炎夏日竟然也会失温?失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夏天失温是什么造成的? TOP 01失温是怎么回事? 失温症又称低温症、低体温症,一般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导致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调节失衡,无法维持正常体温的现象。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系统,使机体的产热、散热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将身体核心温度维持在37℃左右。当机体的产热低于散热,体内热量越来越少、不足以保持正常体温时,就会出现“失温”现象。体温过低,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人体的代谢反应难以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