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六号完成月背“挖土”!月球清晰“写真”出炉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3000N发动机工作约6分钟后,成功将上升器送入预定环月轨道。 图片来源:新华社 此前,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珍贵的月球背面样品封装存放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 表取完成后,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珍贵的月球背面样品封装存放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采样和封装过程中,科研人员在地面实验室,根据鹊桥二号中继...

  • 湖北省52.5万人参加高考 362个考点均实现无线电信号屏蔽全覆盖

    记者今天从省教育考试院了解到,今年我省52.5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所有考场均升级了高科技作弊防网,实现“智能安检门”全配备、无线电信号(含5G)屏蔽全覆盖。 2024年湖北高考将于6月7日、8日、9日举行。全省报名总人数为52.5万人,全省17个市(州)设96个考区、362个考点(学校)。所有高考考点均为标准化考点,网上巡查系统、身份验证系统、作弊防控系统均与省级综合管理平台联。考生入场继续实行“身份验证+智能安检+人工安检”模式。健全完善了高科技作弊防护网,实现了“智能安检门”全配备并升级完善、无线电信号(含5G)屏蔽全覆盖,切实让手机等通讯设备带不进、藏不住、用不了、传不出,确保走道、厕所...

  • 2023年度湖北十大科技进展 | 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 让全民可“玩”卫星

      编者按:为广泛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反映湖北科技发展成就,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湖北省科协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湖北十大科技进展”遴选活动。经全省学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协等多渠道推荐,专家评审、院士投票、公示,确定“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装备”等十项科技进展为2023年度湖北十大科技进展。      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 让全民可“玩”卫星   武汉科技报讯(通讯员 刘艺超 祝建松)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是将遥感卫星接入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的融合网络,通过软件定义、人工智能和在轨实时处理等技术,实现从原始数据获取到用户终端遥感信息实时智能服务,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

  • 推动文化和科技“双向奔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从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美学创新交融的视觉盛宴,到3D光雕数字技术创造全沉浸式光影世界展示敦煌石窟文化;从文化企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掘文化资源打造品牌IP,到文保单位采用数字技术对历史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文化和科技的相互融合,正在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从近几年实践看,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内容形式、载体渠道、业态模式等创新,将进一步...

  • 健康科普 | 夏季到来,快提前收好这份防中暑指南

    今年的夏天 就这么猝不及防的到来了 稍不留意可能就中暑了 所以 提前收好这份防中暑小贴士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什么是中暑? 当外界气温持续超过35℃以上时, 人体内的热量几乎都要通过出汗蒸发。 如果长时间在高温、高湿天气的环境下工作或活动,可造成体内积存热量逐渐增加,而出汗蒸发散热却越来越少,使体温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导致人体体温异常升高而发生中暑。 如何判断中暑? 根据症状的轻重,中暑可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轻症中暑可表现为头晕、头疼、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不同种类的中暑表现不同。 热痉...

  • 汛期来临,这些防汛避险知识请牢记

    雨季来临 在防汛期 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遇到暴雨怎么办呢? 别慌! 这份防汛安全知识小贴士 请查收 01什么是汛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季节性水位上涨的时期。 02什么是防汛 防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在洪水预报、防洪调度、防洪工程运用等方面进行的有关工作。汛的含义是指江河、湖泊等水域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涨水现象。 03暴雨预警信号等级划分 收到暴雨预警后该怎么做? 如何防御应对 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 龙卷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 夷陵:小田改大田 机械插秧忙

    夷陵区分乡镇南垭村,“小田改大田”后的稻田全部实现了插秧机械化眼下正值水稻插秧时节,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南垭村,“小田改大田”后的稻田全部实现了插秧机械化。一台插秧机一天可插秧40余亩,速度是人工的几十倍,这是土地流转后迎来的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 随着插秧机来回穿梭,一排排水稻秧苗被整齐地插在泥土中,水田也披上了一件件“绿衣”。“高标准农田最大的好处是路和沟渠都打通了,过去小田的土地利用率低,耕作全靠人工,产出低。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年纪大的有心无力。如今小田改大田,机械化作业更集约化,高标准、高效率。”南垭村党支部书记杨倩说。 近年来,夷陵区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

  • 人类还需要人工翻译吗?

    视频简介:电影流浪地球2上映后,人工智能的同传耳机与MOSS霸屏,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一科幻场景已经变为现实。本辑「科学家奶爸讲科学」将结合《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科学家奶爸〈流浪地球2〉手绘》书中内容和精彩的视频继续讲解#科幻电影中的科学#

  • 暴雨预报,为何不能做到“百发百中”?

    越来越猛烈的暴雨 为何难以被准确预报? 近年来,暴雨这个关键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热搜上,也切实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 1961 年到 2023 年,我国平均每年要发生 38 次暴雨过程。从数据看,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增加显著,短历时降水破纪录事件趋频。 越下越大的暴雨,造成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内涝、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愈加明显,不断向政府和公众提出新的应对命题。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趋势走向如何?技术不断进步,为何暴雨预报不能做到“百发百中”? 极端降水趋频 我国是一个多暴雨的国家。雨带在辽阔的地域从南向北推进,造就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暴雨——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华北低槽和低涡...

  • AI会让科学家失业吗?这个答案没想到

    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风起云涌,议论甚多。不少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照这样下去,自己被 AI 取代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比如有不少青年科研工作者,有做生化环材诸“天坑”的,有做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其中也有几位,时不时调侃一句:“看样子,我这样的科学家大概也免不了被 AI 取代……” 这样的事情真的会发生嘛?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近 10 年里,AI 在科学领域也“成果颇丰”,并且 **AI 的身影频繁出现在看似跟 AI 毫无关联的领域中。**从生物化学领域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到气象领域的天气预测,从医学影像识别领域,到预测绘制化学分子的气味图谱,都能见到 AI 的身影。 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