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新书让你吃饭更懂“营养门道”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如今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大家对饮食的需求早已从“吃饱”转向“吃好、吃对”。我们常吃的植物性食物中,除了熟悉的营养成分,还含有许多有助保健、降低生病风险的物质,但长期以来,相关研究及书籍都较为零散。
为系统梳理这些内容,给科研、政策制定和大众健康提供参考,在中国营养学会指导下,42位专家历时一年半,编写完成《食物植物化学物与人类健康概论》。
近日,这本专著在京正式发布。作为专门解读“食物植物化学物”的书籍,它不仅是连接科研、产业与大众健康的重要纽带,更打通了“科研-产业-大众”的健康链条。无论是指导公众科学饮食、推动产业创新,还是支撑政策制定,这本“植物化学物知识地图”,都在为“健康中国”提供扎实的饮食科学支持。
“该书能填补营养学与膳食健康领域的空白,为食疗、慢性病预防提供理论支撑。”本书主编、中山大学凌文华教授介绍,作为我国首部聚焦食物植物化学物与健康的专著,全书共6章,涵盖概论、分类(如萜类、含硫有机物等)、各类物质详解,重点解读26种研究较成熟的植物化学物。每种物质均从结构性质、吸收代谢、保健作用、安全性、食物来源、应用前景6个维度展开,兼顾理论与实用。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大学马爱国教授表示,这本书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助力大众“会吃”。它让公众清晰了解植物性食物中有益成分的作用,比如叶黄素保护老年人视网膜黄斑区,明确“哪些成分有用、有什么用”,避免盲目饮食,实现“吃得明白、吃得健康”;同时为营养师、医生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这些物质在慢性病预防中的作用,助力精准营养服务。
二是推动产业“落地”。它为保健品、食品研发等行业提供最新科研支持,相较于每10年更新一次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标准,这本书能更快吸纳新研究成果,指导企业选择活性成分、确定用量,加速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
三是为科研与政策“搭桥”。该书统一植物化学物的概念、分类及作用原理,纠正过去“视其为无用物质”的认知,明确其在提高免疫力、调节肠道健康等方面的价值;同时为食物营养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帮助提升植物性饮食评估水平,优化公众饮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