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科普知识
  • 科普活动
  • 三科平台
    • 科普
    • 科慧
    • 科创
  • 科普地图
  • 科普矩阵
  • 政策制度
  • 科技人才

科普知识

  • 首页
  • 科普知识

“大老岭角蟾”!大老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新发现两栖类新物种

  • 云上夷陵
  • 2025-09-28
  • 71

9月26日,一种首次以“大老岭”命名的脊椎动物——“大老岭角蟾”,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Keys》,这也是在宜昌发现的两栖类新物种。

近日,宜昌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团队联合湖北博得生态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在保护区开展两栖爬行类动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发现一种未知的角蟾科布角蟾属两栖动物,经形态特征比对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认为一新物种,并根据发现地命名为“大老岭角蟾”。

wb3cdZHQ4kRW4wYr.jpeg

雄性大老岭角蟾。 通讯员陈璐 摄

大老岭角蟾栖息地位于海拔1380米-1650米的山地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下的溪流中,周边有草丛,繁殖季节为5月,成年角蟾体型中等。该物种存在明显的雌雄异型现象,雄性生活时背部呈橄榄绿色,雌性呈现棕色。

pXshNrtcb9wxmR4i.jpg

雌性大老岭角蟾。 通讯员王瑞琪 摄

大老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陈邦清表示:“大老岭角蟾的首次发现,不仅丰富了角蟾科布角蟾属物种多样性,也为鄂西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4RcRkEpX1TSwcN4p.jpeg

科研人员在保护区开展两栖爬行类动物多样性调查。 通讯员彭刚志 摄

目前,大老岭保护区共记录布角蟾属物种3种,分别为巫山角蟾、大老岭角蟾和长阳角蟾。科研人员将持续调查大老岭角蟾的分布与种群情况,进一步探究其生态特性、繁殖特点以及与其他物种的联系,为接下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讯员:彭刚志、王瑞琪 编审:高秉龙)

热门推荐

detail

全国科普月 | “十四五”以来我国基础科研成就掠影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顾过去五年,我国基础科研领域取...

  • post

    科学保护建筑遗产的探索与实践

    • 2025-09-28
    • 0
  • post

    这本新书让你吃饭更懂“营养门道”

    • 2025-09-28
    • 0
  • post

    “大老岭角蟾”!大老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新发现两栖类新物种

    • 2025-09-28
    • 0
  • post

    新的世界第一高桥将于9月28日正式建成通车

    • 2025-09-28
    • 0
  • post

    “春捂秋冻”“贴秋膘”并非都可取 专家支招养生新法

    • 2025-09-28
    • 0
  • post

    国庆、中秋游夷陵,这份“免费停车礼”请收好!

    • 2025-09-28
    • 0
  • post

    应急救护科普 | 台风来袭,逃生避险方法你知道吗?

    • 2025-09-28
    • 0
  • post

    粒粒皆思念!西南大学科学大师剧《袁隆平》致敬永不散场

    • 2025-09-28
    • 0
  • post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字里行间

    • 2025-09-28
    • 0
  •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发展大道111号
  • 15971620997
  • 85824471@qq.com

友情链接

  • 科普中国网
  • 中国数字科技馆
  • 中国科学技术馆
  • 新华网科技频道
  • 全国科普日
  • 人民网科普中国频道
  • 中国科普博览
  • 科普中国资源中心
  • 新华网科普中国频道
  • 中国气象科普频道
  • 科普中国直播系列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中国网科学中国
  •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气象科普网
  •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 湖北科普网
  • 科普中国要闻解读
  •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鄂ICP备15017417号 鄂B2-20160060 夷陵线上科技馆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科普知识
  • 科普活动
  • 三科平台
    • 科普
    • 科慧
    • 科创
  • 科普地图
  • 科普矩阵
  • 政策制度
  • 科技人才

夷陵线上科技馆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