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2025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 | 王卫斌:从军营到田垄,坚持科技为犁深耕沃野

开栏语:以国之所向为使命,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以民之所需为担当,他们扎根一线,默默耕耘。他们是荆楚科技浪潮中的中流砥柱,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者,为湖北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澎湃动能。他们的足迹,印刻在实验室的彻夜灯火中;他们的身影,奔忙于田野车间与创新一线;他们的精神,如星辰般点亮荆楚创新的苍穹、熠熠生辉。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展现科技工作者的时代风采,激励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再建新功,省委宣传部、省委军民融合办、省科协、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联合开展“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展示活动。委托武汉科技报通过深入挖掘十位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以榜样之力传承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凝聚创新共识,谱写湖北科技自立自强的壮美篇章。
从军营到田垄,坚持科技为犁深耕沃野 盛夏江汉平原,湖北仙桃郭河镇中岭村大棚里,前云南武警战士、现农业科技带头人王卫斌正栽种小番茄苗。他古铜色面庞挂着滴滴汗珠,眼里透着军人的锐利与对土地的热忱,笑称栽苗得像当兵整理装备般毫不含糊。 军旅淬炼:那股“不服输”,是刻进骨子里的烙印 1986年,16岁的王卫斌应征入伍,成为云南武警总队一名新兵。“部队的天,是哨声吹亮的。”刚入伍时他体能一般,背三十斤装备跑四百米便气喘吁吁,考核垫底。“但部队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服输’。”别人跑一趟,他多跑两趟;别人午休,他握紧拳头“开小灶”。三个月后成绩冲到前列,五公里越野时,背包红星迎风飘扬。 真正让他与土地结下缘分的,是一次受命于开荒种树的任务。近半年时间,他和战友用锄头、钉镐在乱石山地刨出100多亩荒地,栽下苹果树。“手掌磨出的水泡破了又结,结了又破,最后成了厚厚的茧子,握锄头时反倒更稳了。”他说那次任务让他懂了团结:“你一镐我一锄,再硬的山也能刨出缝;你扶苗我浇水,再小的树也能扎下根。” “穿上军装,是祖国的长城;卸下军甲,也得是百姓的靠山。”退伍时,他向军旗敬礼,将这句话刻在心里。“部队教会我的,从来不是‘站在哪里’,而是‘站着时要担起什么’。” 转身耕耘:从课本到田垄,一步一步蹚出脚印 1990年退役后,王卫斌“总觉得该为百姓干点实在事。”他想起军营种的苹果树,悟到:“民以食为天,把地种好,就是最大的实在。” 他重拾课本,从成人专科读到华中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刻苦自学与实践,2013年他成长为农药学讲师,连续13年获评“优秀校外辅导员”,编写的手册成为农民的“致富经”,参与课题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年,他到中岭村调研,见乡亲们守着良田却收入微薄,心疼不已。他想:“要是引进新法子,既能让地多产粮,又能让乡亲们少受累,多好!” 他放弃城市办公室,带家人驻村:“当年能在山里刨出果园,如今就能在田里种出希望。”2014年起,他接连创办生态牧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像带新兵般领着乡亲们蹚新路。 田垄创新:“稻再鸭菇”,让土地一年“长”出五样宝 在中岭村的田埂上,王卫斌创出了“稻再鸭菇”生态种养模式。一块田,一年能收中稻、再生稻,还能养出鸭子、产下鸭蛋,种上大球盖菇——五样宝贝,全从这地里“长”出来。 “你看这水田,每亩正好养25只鸭,跟秧苗同天‘入伍’,在田里要待足180天。”他指着水里游弋的麻鸭满脸的笑,“它们可是咱的‘贴心战友’——鸭子的嘴是‘除草机’,专啄杂草;鸭爪则是‘松土机’,能让土壤透气;排出来的粪,又是顶好的有机肥,化肥都省了。” 更妙的是“循环招”:收割后的稻秆不烧不扔,打碎了铺在田里培育大球盖菇,菌渣还能回田当肥料。“就像部队搞协同作战,每个环节都得跟上,一点也不浪费。”王卫斌算过一笔账:用这种模式,每亩地年收入能比传统种植翻一番,化肥农药用量减了六成。 为了让更多人学会这法子,他带着团队两头忙活:一头优化种养密度,引进智能监测设备,手机上就能看水温、测肥力;另一头联合合作社建示范基地,办培训班、拍短视频,把“稻再鸭菇”的要领拆成“新兵训练手册”,谁来学都能看得懂、上手快。 科技小院:像带新兵一样,把技术“种”进人心 2019年,王卫斌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在村里组建“再生稻科技小院”,称教农民技术要像带新兵一样耐心细致。 白天他在田里教育苗、算增收账;夜里支起投影仪讲课,解答“鸭粪多了会不会烧苗”等问题,用“给战士加口粮,多了少了都不行”打比方。 多年来,小院办了200多场培训,2万多农民来学技术,27项新技术落地,解决167项农户实际生产问题。老乡李建国用新模式收入翻了两番,成了“土专家”。王卫斌说,小院要传技术更要育人才,让每个村都有“懂农业、爱农村”的带头人。 如今,科技小院正联合高校建实验室,计划引进无人机巡检、土壤墒情智能监测系统。“就像部队装备升级,咱种田也得跟上时代。” 王卫斌是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负责人,该小院占地面积1000亩,拥有23个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域辐射15个镇,为农户增收3000万元以上。他先后荣获省级创业标兵、华中农业大学优秀校外辅导员,2021年度“荆楚楷模·最美退役军人”,2022年度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作为全国科技小院唯一代表受邀访谈,向全国人民讲述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获评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 从军营到田垄,王卫斌30多年以军人的拼劲、韧劲、担当劲证明:只有敢于探索尝试、勇于创新实践,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乡村振兴的种子就能扎根结果、千里沃土就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