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说春”:流传千年的春耕仪式
非遗文化之窗
“人人要学庄稼佬,不久就得新米尝。”一声声优雅唱词回荡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的乡村角落。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手端春牛的春官正挨家派发春帖。这就是石阡世代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说春。
说春,亦称鞭春,其俗渊源甚古,说春人又称春官。《周礼》记载:“以宗伯为春官,掌邦礼。”唐代也将礼部长官称为春官。有关“说春”之俗,最早见于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立春》。据《石阡府志》载,明清时,每岁立春之时,石阡府僚人等要整装结队,扎“芒神、纸牛”,“迎春于东郊”,打马游街,大排宴席,“行鞭春礼”;然后赴城南“劝农厅”,石阡知府要“劝农行耕”,并带头犁田……
如今说春,由春官手端春牛,走村串寨,派发春帖。春贴制作沿用我国古老的木板印刷,春官要雕刻两块模板,一块“二十四节气”,一块“财神”,再用红纸黑墨印刷。此外,春官还需准备一头可置于掌中的木质小牛,称为春牛,身披红布和麻线,麻寓为麻子、天花。春牛及“二十四节气”春帖在于提醒主家,耕种季节到了,而“财神”春帖和牛身披的红布、麻线则寓意主家瘟疫全无、招财进宝、红红火火。
说春又分为“说正春”和“说野春”。“说正春”者,即受朝廷所封“春官”姓氏的子孙,“说野春”为百姓后代。比如,石阡花桥乡坡背村侗族封姓,是唐朝开国年间所封的“春官”,属于“说正春”。“说正春”有固定春词,内容主要是说“二十四农事节气”“渔樵耕读”“四大布州”“牛根生”等,几乎全是吉语,涵盖历史、神话、劳动、生活等方方面面;“说野春”,又称为“说耍春”“说花花春”,内容丰富,不拘一格。
春官走进每家,首先是开财门,接着是说春,最后是驱邪逐秽,整个流程20多分钟。进门前,春官大声诵唱喜庆吉祥、旋律动人的《开财门》:“唐朝差我送春人,特来贵府开财门,春开财门春发旺,夏开财门人兴旺,秋开财门进五谷,冬开财门进金银,四季财门我来开,人也发来财也兴,左门神来秦叔宝,右门神来尉迟恭,抽开门栓大开门,手持金鞭放光明。”说春人踏入主家堂屋,将春牛往堂桌上一放,继续说唱,直到主人接下春贴,说春才停止。主人除了取钱、米、粑粑等物赠予春官外,还要在神龛前焚香烧纸,取出纸钱、香烛、红布、麻线布置春牛,意为接受春官祝福。
说春以唱为主,有简单的曲调,春词各地不一,辅以说白,目的是让表演更加生动。说唱时,既不能四平八稳地坐着,也不能原地站着,而是脚踏碎步来回走动,边走边唱,讲究字正腔圆,让人听起来赏心、看起来悦目。通过说唱,告知农民春天来了,新年农事即将开始,及早耕作,将“劝农行耕”的春天仪式体现得淋漓尽致。
石阡“说春”,不仅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演绎发展,也代表着“二十四节气”文化在此“活态传承”。2011年,石阡“说春”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石阡“说春”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扩展名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石阡“说春”,如同一首动人乐章,在岁月长河中缓缓流淌,农耕社会的共生共享,春夏秋冬的光阴故事,全被装进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间。
(作者:高桃芝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