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诞辰116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
科普时报记者张英贤
4月4日上午,天空澄净。位于北京北四环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院内,著名“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半身大理石塑像正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在郭永怀先生116周年诞辰纪念日,“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在这里举行了朴素而有意义的纪念活动。
上午9点半,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大礼堂,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多个科研院所的老科学家与学生代表一起缅怀郭永怀先生。
今年已经89岁的陈允明教授,是郭永怀1962年招收的三个研究生之一。他回顾了导师当年的谆谆教诲。“郭永怀对学生要求很严,经常告诫他们,我们回国的目的都是为了报效祖国,你们乃至二、三代科学工作者都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铺路石,要有思想准备吃苦受累,不要为名利所累。”“郭永怀回国后所做的研究并不是他熟悉的领域,但他刻苦钻研,就是想把中国的力学事业发展起来,他甘愿做铺路石,在指导学生的论文中从不署名。”
音乐剧《爱在天际》的编剧和导演郁百杨教授以讲故事的方式分享了郭永怀从少年到青年的生活成长经历。“从小喜爱画画。在威海中学任教期间,目睹日军轰炸惨状,深感航空工业落后,遂立志学习航空工业报国,此为投身国防科技的开始。”通过一个个细节讲述大科学家身上从小就具有的爱国情操与认真对待每件事的个性品质。
“两弹丹心昭赤县 双星化雨润学林”。郭永怀与李佩伉俪情深的故事已传为佳话,李佩先生更是以伟大的人格魅力被誉为“中国科学院最美的玫瑰”。作为李佩先生晚年最亲近的人,“钱学森科学和思想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李伟格分享了先生为科学教育事业的创举与奉献。1978年,李佩先生创立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历经中年丧夫、晚年丧女之痛,她却迅速振作,以饱满热情投入工作。她组建优秀教学队伍,培养出新中国首批硕士、博士,还创办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者协会,晚年自费举办“中关村大讲堂”。即便在晚年病房中,她仍心系学术发展,李佩先生一生奉献于科学教育事业。然而无论是她捐赠郭永怀“两弹一星”勋章还是捐赠自己毕生的存款却从来不许任何人声张。不慕名利、只做实事,她的人格风范永远令我们尊敬。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大礼堂正是李佩先生晚年举行公益讲座的地方。虽然已经过去近30年,经历者仿佛仍能感受李佩先生的执着与爱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以及北京大学教授武际可都为到场的学生老师题写了深情寄语。周立伟院士希望同学们“对品德的养成胜过学习成绩,对知识的渴望超过获得财富,对美和真理的追求永不放弃,做一个正直善良、奋发有为、坚毅自律的人,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武教授送出自己的书法作品:学者先疑。
“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讨会”由李佩先生和郑哲敏院士创办。在“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的推动下,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成立了“郭永怀班”。成为全国基础教育领域首个以“两弹一星”元勋命名的班级。此次纪念活动的重头戏之一是陈经纶中学分校学生代表参观位于力学所的钱学森、郭永怀办公室以及力学科普馆,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生活与工作氛围以及我国科学家在力学领域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