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落地,服务不能“失温”
从DeepSeek助力血检报告分析,到北京“AI儿科医生”为患儿诊断;从杭州公积金AI客服“杭小金”全天候在线答疑,再到深圳福田区政务大厅70位“AI公务员”高效处理事务……DeepSeek近来掀起的这场AI应用热潮,正在全方位地改写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AI的优势显而易见。不论是“AI医生”依托3000万份病例数据库大幅提升诊断准确率,还是“AI公务员”熟练梳理240余项业务流程将错误率降至近乎于零,我们都能真切地体会到AI带来的效率革命。
不过,AI在这一快速落地进程中,也逐渐暴露出短板。“AI医生”虽能瞬间生成诊断报告,却难以体会患者对病情的恐惧与担忧;“AI公务员”可精准分析数据、高效处理文件,却在制定政策时,难以权衡复杂的民生福祉。究其根源,AI受限于数据和规则,无法理解人性中那些模糊、感性且充满温度的部分。
更让人忧心的是,过度依赖AI可能引发服务的“情感荒漠化”。不少便民类服务热线都开始引入智能分拨系统,但“机器人总在重复‘已记录您的问题’,可它真的听懂我的焦虑了吗?”甚至于,当服务提供者一门心思追求AI带来的极致效率之时,服务过程中本该有的共情环节,反倒成了被削减的成本。
此时再回过头来看,在AI并不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那些时不时就会冒出来“AI将取代人类”的担心,真的只是我们在“杞人忧天”吗?
当然,AI与人类从来都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对立关系,而是携手协作、共同进化的伙伴。
其实,在我们能看见的效率背后,北京的“AI儿科医生”数据线的另一端,是大量优秀儿科专家的默默支撑;深圳的人类公务员从“操作员”转变为“指挥官”,仔细审核AI报告,为政策融入人性考量;杭州的公积金客服机器人的后台,真人客服随时待命,应对复杂咨询……这种人机协作模式,才是避免AI服务“情感荒漠化”的良策。
毕竟,人类发展技术,不是完全为了打造完美工具,而是想让自己和生活变得更美好。
当前,AI加速融入各行各业已成必然趋势,但最理想的AI落地画面应当是:AI在云端凭借强大算力,精准地计算着最优解,人类则在各应用场景的背后,用心地守护着每个生命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