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科普知识
  • 科普活动
  • 三科平台
    • 科普
    • 科慧
    • 科创
  • 政策制度
  • 科技人才
  • 科普矩阵

科普知识

  • 首页
  • 科普知识

大船背小船?中国深水领域重大突破!“海葵一号”的独门绝技!

  • 科普中国
  • 2024-05-19
  • 763

“海葵一号”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其启运标志着中国在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海葵一号”的主要特点包括其圆筒型结构,最大储油量可达6万吨,设计寿命30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其主甲板最大直径90米,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高度接近30层楼,总重相当于3万辆小汽车。

在装船过程中,“海葵一号”采用了“大船背小船”的方式,通过半潜运输船进行运输,以缩短航期并降低运输风险。装船过程技术难度较大,需要6条港拖拖轮密切配合,就位精度达到毫米级。

FB8DhN76zTsysycm.png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海葵一号”启运后,将前往距离青岛超过1200海里的珠江口盆地进行回接安装,通过12根长达2570米的系泊缆绳牵引,漂浮在水深324米的大海上工作,每天能处理约5600吨原油。这一创新性的“深水导管架平台+圆筒型FPSO”开发模式,将为我国深水油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全新方案。

“海葵一号”的圆筒型结构对海洋资源开发有哪些优势?海葵一号的圆筒型结构在海洋资源开发中具有多个明显的优势。首先,相比于传统的船型结构,圆筒型的体积更小,空间更紧凑,这使得其在储存和处理原油时效率更高。其次,圆筒型结构的稳定性更好,能够更好地抵御恶劣的海况,这对于在深海环境中作业尤其重要。此外,圆筒型结构的钢材用量较少,这意味着可以降低油田开发与运营的成本。

最后,海葵一号还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自主化应用,如海陆一体化智能中控系统、天然气双塔工艺脱硫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还有助于提高海上油田的绿色节能水平。总的来说,海葵一号的圆筒型结构为深水油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有望在未来推动我国深水油气装备的发展和应用。

"海葵一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它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中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海葵一号"的设计寿命为30年,意味着它可以在海上连续运行15年而无需回坞维修。这样的耐久性不仅减少了维护成本,更体现了我国在海洋工程材料和工艺上的领先地位。

"海葵一号"的最大储油量为6万吨,每天可以处理约5600吨原油。这个数字显示了"海葵一号"强大的作业能力,它可以有效地支持我国深水油气田的高效开发。

总的来说,"海葵一号"的设计寿命和持续作业能力都非常出色,它将在我国深水油气田的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的能源供应注入强劲动力。

那么,“海葵一号”使用的‘大船背小船’运输方式具体是怎样操作的?"海葵一号"的具体操作如下:

1.牵引至空旷海域:首先由4条拖轮将“海葵一号”牵引至空旷海域,同时通过船舱加水压载的方式保障牵引过程中的稳性和姿态。

2.运输船下潜至设计深度:运输船通过抛锚“站稳脚跟”,船舱加水压载下潜至设计深度,确保装船过程中不会与“海葵一号”发生碰撞。

3.精确定位系统:工作小艇在拖轮配合下,通过精确定位系统,“穿针引线”将“海葵一号”牵引至运输船设计位置。

4.装船完成:运输船排出压载的水上浮,将“海葵一号”背起,完成装船作业。

这种方式不仅确保了“海葵一号”的安全运输,也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启运-中国科技网

2.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成功装船-搜狐

3.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成功装船-网易

4.每天可处理 5600 吨原油,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将服役我国首个深水油田 - IT之家

5.亚洲首艘!“海葵一号”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将起运 - OFweek储能网

6.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建造完工_要闻图片_中国政府网

7.亚洲首艘,今天启运!重近3.7万吨,近30层楼高、13个篮球场大!怎么装上船?-搜狐

8.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造完工-腾讯新闻

热门推荐

detail

具身智能,未来值得期待

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再度引发全球关...

  • post

    寻访2025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 | 王卫斌:从军营到田垄,坚持科技为犁深耕沃野

    • 2024-05-19
    • 0
  • post

    世界母乳喂养周|母乳为什么是最好的

    • 2024-05-19
    • 0
  • post

    首届全国天文公众科学大会开幕 共探天文公众科学新路径

    • 2024-05-19
    • 0
  • post

    湖北省科协2025年上半年工作成效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 2024-05-19
    • 0
  • post

    规模化新能源系统为中国南极科考站“增绿”

    • 2024-05-19
    • 0
  • post

    打破“永远50年”困境,激光聚变如何改变未来?

    • 2024-05-19
    • 0
  • post

    世界肝炎日|中国第一大肝病是它,正在侵袭年轻人

    • 2024-05-19
    • 0
  • post

    如何吃得更安全?一图读懂食品添加剂的这些知识点

    • 2024-05-19
    • 0
  • post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即将实施,“旧国标”车还能用吗?

    • 2024-05-19
    • 0
  •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发展大道111号
  • 15971620997
  • 85824471@qq.com

友情链接

  • 科普中国网
  • 中国数字科技馆
  • 中国科学技术馆
  • 新华网科技频道
  • 全国科普日
  • 人民网科普中国频道
  • 中国科普博览
  • 科普中国资源中心
  • 新华网科普中国频道
  • 中国气象科普频道
  • 科普中国直播系列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中国网科学中国
  •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气象科普网
  •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 湖北科普网
  • 科普中国要闻解读
  •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鄂ICP备15017417号 鄂B2-20160060 夷陵线上科技馆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首页
  • 科普知识
  • 科普活动
  • 三科平台
    • 科普
    • 科慧
    • 科创
  • 政策制度
  • 科技人才
  • 科普矩阵

夷陵线上科技馆 2025